推动中央商务区向中央创新区跃迁,上城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,重塑产业内核。
7月31日,杭州市上城区举行区委一届八次全体(扩大)会议。会上不仅晾晒出拼抢上半场的“成绩单”,更重磅的是,上城区首次公开提出“加快打造中央创新区(CID)”,为下一步目标路径点题。
从全国来看,“CID”并非一个全新概念。比如上海市黄浦区建设“世博浦西园区CID”,深圳市福田区打造“福田CID”,往往聚焦特定区域和产业。
而这一次,上城则是立足全域发展新格局,系统阐述“CID”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——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,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,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革,着力构建“1+5”推进格局。
其中,“1+5”格局即以打造具身智能先导区为重点,全面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、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、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创新中心核心区、人文经济创新引领区、都市工业服务型制造样板区。
如何深入看懂这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“上城方案”?
首先是科创为核。
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,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。“上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攻坚期,必须把牢人工智能这个历史机遇,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”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。
凡事预则立。近年来,上城区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打下了一定基础。未来产业布局不断深化,成功入选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,全区新增未来产业企业超150家、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,涌现了群核科技、凌迪科技、炽橙科技、智谱AI等一批新锐创新企业。
今年3月,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在钱塘智慧城启用,从办公补助到算力补贴到金融赋能,以“真金白银”引育优质项目。目前,已入驻了2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上下游企业。
接下来,上城还将聚焦细分赛道、应用场景等方面前瞻布局、精准突破,以具身智能先导区建设为突破,发挥高端服务、创新主体、金融要素、应用场景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资源禀赋,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,让人工智能成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着力点,成为中央创新区的鲜明标识和核心支撑。
其次是文化为魂。
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设“八项工程”实施20年,杭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也对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专门部署。
把人文经济创新引领区作为标志性成果之一,是上城作为文化大区必须扛起的应有责任,也是“CID”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。
新上城自诞生以来,坚持把“独具韵味”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气质和底色,聚焦人文经济探索努力,深入实施文化建设“八项工程”,有力推进“人文魅力中心城区”建设。
一方面,谋深做实“文化+科技”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民生”,德寿宫考古与文物保护入选全国优秀案例,全域旅游人数、旅游收入均居全市第一。
同时,不断深化以文塑城,丰富拓展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”“上城有意思”等文化矩阵,西子廊桥、清河坊历史街区入选全省“文艺赋美”精品点位,二十三坊巷有机更新推出晓霞弄等沉浸式打卡地,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时代价值。
第三是消费为桥。
在上城“CID”的蓝图中,出现了“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”。这源于创新试验需要最终落地的核心场景池,为创新与现实之间搭起桥梁。
消费场景的多元化,正是上城的传统优势所在。上半年,上城大力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,国潮美妆、连锁餐饮等四大赛道销售额超600亿元,“三大商圈”营收236.7亿元、增长11%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.6亿元、全省第三。
同时,上城逐步开放湖滨步行街、德寿宫、杭州东站等公共场所虚拟场景,助力具身智能持续提升模拟训练和推理能力。
蓝图绘就,只待落笔。上城已准备了两张清单——
第一张清单是场景“机会清单”,在大消费、大文化、大民生(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)、大金融、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。
第二张清单是企业“能力清单”,梳理辖区企业的供给能力,推动场景与技术、需求与服务的高效对接。
在理解“CID”的内涵后,以历史纵深角度重新审视,从“CBD”迈向“CID”,背后串起了一条明晰的发展路线,见证着新上城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。
从上城区第一次党代会“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”的开局起步,到区委一届四次全会“CBD+科创”的破题深入,再到本次全会提出向“CID”全面迈进。
随着“CID”建设的不断深入,一个创新主体更活、创新平台更强、创新生态更好、产业能级更高的新上城,正在钱塘江畔加速崛起。(褚陈静 记者 张梦月 共享联盟·上城 李凌婧 谭西涵 王豪文)